-
【2023年浙江招商】浙江省绘就农业科技创新蓝图 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
浙江省绘就农业科技创新蓝图 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、战略部署:锚定农业科技制高点 为深入实施 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 战略,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构建 “技术、平台、人才、产业、体制” 五大优势,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。 (一)总体目标:分阶段夯实创新根基 意见提出 “两步走” 目标:到 2025 年,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 10 个以上,形成重大成果 100 项以上,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 98%,农业劳动生产率达 6.5 万元 / 人,初步建成农业科技创新高地;到 2035 年,生物育种、农机装备等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,成为全国领先的农业原始创新策源地。 (二)政策导向:强化顶层设计与要素整合 浙江省将农业科技创新纳入 “两个先行” 战略布局,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,加大财政投入,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,重点支持种业振兴、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,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部署,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创新动能。 二、创新体系:五大平台支撑产业升级 (一)实验室体系: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支持中国水稻所等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,推进湘湖实验室等省级平台跨学科协同,强化种业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基础研究。目标到 2025 年,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个,省重点实验室达 50 个,形成 “国家 — 省 — 市” 三级实验室网络。 (二)技术创新中心: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现代种业、农机装备等领域,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,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,培育 30 家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。聚焦生物育种技术攻关,推进智慧育种、制繁种技术研究,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,目标到 2025 年现代种业产值超 80 亿元。 (三)园区平台:打造成果转化高地 支持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建设,布局 30 家省农业科技园区,打造工厂化农业推广基地。通过 “科技园区 + 龙头企业 + 合作社” 模式,加速新品种、新技术落地,目标建成 2000 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,辐射带动全省农业提质增效。 三、产业融合:三大路径激活发展动能 (一)数字农业:构建智慧农业生态 推广 “农业产业大脑 + 未来农场” 模式,建设 400 家数字农业工厂、50 个未来农场,实现生产过程智慧化管控。突破农业传感器、无人机植保等技术,推动区块链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,打造 “浙农码” 等数字化平台,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。 (二)绿色制造: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聚焦农机装备、现代食品加工等领域,培育专精特新企业,目标到 2025 年现代农机装备产值达 1000 亿元,食品加工制造业规模达 2000 亿元。加强生物制造技术研发,推广生物农药、生物肥料应用,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。 (三)区域协同:深化开放创新合作 加强与以色列、荷兰等农业强国合作,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海外研发中心,推进中荷(嘉善)产业合作园建设。参与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,推动南繁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升级,形成 “引进来 + 走出去” 的开放创新格局。 四、人才支撑:构建全链条创新梯队 (一)高层次人才引育 依托 “鲲鹏行动” 等重大人才工程,集聚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,建立 “高精尖缺” 人才目录,目标到 2025 年培养 100 名引领型农业企业家、1000 名成长型企业家,打造懂技术、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。 (二)基层推广体系改革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,构建 “1 人 + 1 乡”“1 队 + 1 业” 服务模式,每年派遣 5000 人次科技特派员进乡入村,推动技术、人才、资金向基层流动。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年轻化建设,目标 2025 年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达 1.3 万人。 五、保障措施:压实责任确保落地见效 浙江省建立政府 “一把手” 抓农业科技创新机制,将农业科技投入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领域,强化考核评估,完善全产业链统计核算机制。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支持、监督问效,确保到 2025 年农业亩均产出率超 1 万元 / 亩,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 “浙江方案”。 此次意见的出台,标志着浙江省从 “农业大省” 向 “农业强省” 的战略跃升,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科技惠农富民,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
2023-01-11
-
【2023年浙江招商】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
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、政策落地:破除隐性壁垒激发市场活力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,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实施意见》,从准入、收费、服务、监管等维度精准发力,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。 (一)准入成本做 “减法”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,清理隐性壁垒,推进杭州市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,实现外资企业登记 “网上办”。2022 年底前,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,推动 “证照分离” 改革全覆盖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。 (二)经营负担做 “除法” 严格规范政府收费,完成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,取消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;推动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清单管理,小微企业用电报装 “零投资” 覆盖率达 100%;规范金融服务收费,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 1% 以下。 二、服务升级:智慧政务提升办事效率 (一)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升级 “浙里办” 平台,实现企业开办、注销等高频事项 “一网通办”,电子营业执照、电子合同应用率达 90% 以上;建设 100 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,年度服务市场主体超 1 万家,打通服务企业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(二)投资审批流程再造 推行区域评估制度,实现省级以上平台 9 类评估全覆盖;探索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,试点 “拿地即开工” 模式,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 40%;建立政银对接机制,实现审批信息与信贷政策双向共享,破解企业融资难题。 三、监管创新:公平竞争守护市场秩序 (一)精准监管提质增效 推行跨部门联合 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 监管,制定 50 项联合监管事项清单,避免重复检查;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,在食品药品、安全生产等领域建立风险预警机制,实现 “无事不扰、有需必应”。 (二)知识产权严保护 开展打击商标恶意注册专项行动,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制度,建立境外维权援助机制;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通道,2022 年处理侵权案件同比下降 30%,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提升至 95%。 四、政策保障:稳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(一)政务诚信建设加码 建立政府失信清单,限期整改未履行承诺事项;落实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,将拖欠信息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;开展 “信用浙江” 建设,企业信用修复办理时间压缩至 5 个工作日,营造守信受益的良好环境。 (二)监督问效压实责任 开通 12345 营商环境投诉专线,建立问题线索核查处理机制,2022 年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50 余起;将营商环境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,对排名后 10% 的地区开展专项督导,确保政策落地见效。 此次政策出台,是浙江省打造 “最优营商环境” 的又一重磅举措,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为全国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 “浙江经验”。未来,浙江将持续深化改革,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轻装前行。
2022-12-15
-
【2023年浙江招商】浙江省商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:2022 年工作要点解读
浙江省商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:2022 年工作要点解读 一、总体要求:锚定开放型经济新高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部署,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2022 年商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》,明确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,对标国际标准,聚焦投资便利化、贸易自由化、消费国际化,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。 (一)目标导向 围绕 “稳外资、扩外贸、促消费”,提出三大核心目标: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8% 以上,进出口总额突破 4 万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% 以上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(二)改革路径 坚持 “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、效果导向”,部署国际投资便利化、国际贸易自由化、消费环境改善等六大任务,推出 27 项具体举措,形成 “政策 + 平台 + 服务” 的立体改革框架。 二、重点任务:六大领域精准发力 (一)国际投资便利化 外资服务再升级:建立重大外资项目省领导联系机制,开展 “外资企业服务月” 活动,组织 5 场圆桌会解决共性问题;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,在金融、信息领域扩大开放,2022 年吸引德国博世、新加坡淡马锡等世界 500 强项目落户。 招商网络再拓展:升级国际投资 “单一窗口”,在德国、新加坡设立商务代表处,举办 RCEP 专题招商会 10 场,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,签约项目 50 个,投资额超 200 亿元。 (二)国际贸易自由化 外贸新业态培育:建设 70 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,推广 “海外智慧物流平台”,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 200 个,2022 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 25%;实施市场采购贸易创新提升行动,义乌市场采购出口突破 2000 亿元。 贸易摩擦应对:建立 105 个对外贸易预警点,开展 RCEP 原产地累积规则培训 30 场,帮助企业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,2022 年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案件胜诉率达 80%。 (三)消费环境改善 新型消费培育:打造 8 个省级示范智慧商圈,建设 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 50 个,发放数字消费券 20 亿元,拉动消费增长 15%;举办 “浙里来消费” 金秋购物节,开展促消费活动 1000 场,带动销售额超 500 亿元。 流通体系升级:推进杭州、金华国家级流通节点建设,培育大型连锁商贸企业 20 家,农村电商服务站覆盖 90% 的行政村,2022 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 20%。 三、保障措施:全链条压实责任 (一)组织保障 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,建立 “清单化管理、项目化推进、责任化落实” 机制,将 27 项任务分解至 15 个省直部门,明确完成时限和考核指标。 (二)数字赋能 建设 “浙里商务” 数字化平台,整合外资审批、外贸预警、消费监测等功能,实现 “一网通办”“一屏统览”;推广电子营业执照、数字人民币应用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。 (三)监督评估 开展营商环境 “好差评”,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政策效果,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评价;建立典型案例通报机制,推广杭州 “证照分离”、宁波 “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” 等创新经验。 此次工作要点的出台,标志着浙江省商务领域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深化阶段。未来,浙江将持续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,为全国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 “浙江经验”。
2022-09-13
-
【2023年安吉县招商】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:“八个一” 模式打造 “芯” 城
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:“八个一” 模式打造 “芯” 城 一、顶层设计:绘制产业发展蓝图 近年来,海宁市聚焦泛半导体产业,创新 “八个一” 培育模式,即 “一家上市公司、一个领导小组、一个产业规划、一个实施意见、一套扶持政策、一组产业基金、一张招商地图、一所专业学校”,全力打造未来经济增长极。 (一)高位谋划强引领 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泛半导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出台《海宁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》,编制《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》,明确聚焦半导体装备、元器件、基础材料三大领域,目标到 2025 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。 (二)强链补链筑根基 依托天通控股、凯成半导体等龙头企业,构建 “材料 — 设备 — 芯片 — 应用” 产业链,2021 年引进立昂东芯 50 亿元射频芯片项目,实现离子注入机、研磨抛设备等 “海宁制造” 突破,规上企业达 115 家,产值同比增长 19.5%。 二、要素集聚: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(一)平台建设提能级 “万亩千亿” 平台:海宁经济开发区泛半导体产业平台申报省级新产业平台,布局 23 个标志性项目,总投资 451.75 亿元,预计达产后产值 600 亿元,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半导体装备制造基地。 科创载体赋能:引进中科院海宁先进半导体研究院、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等 3 家科研院所,建成省级研发中心 8 个,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1 家,2021 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 5.2%。 (二)资本运作增活力 设立 25 亿元政府产业基金,联合国家大基金成立 16 亿元半导体装备材料基金,累计投资项目 50 个,金额 16.42 亿元;引进 COMPART、沈阳拓荆等行业龙头,形成 “政府引导 + 市场化运作 + 产业链招商” 模式,破解产业投资周期长、风险高难题。 三、营商环境:贴心服务助力腾飞 (一)政务服务再升级 推行 “拿地即开工”“完工即竣工” 审批模式,项目落地周期缩短 40%;建立企业微网格服务体系,100 名网格员包联重点企业,解决用工、用电等问题 200 余项,获评 “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”。 (二)人才支撑强保障 出台 “人才新政” 2.0 版,对半导体领域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 800 万元创业资助;成立集成电路产教融合联盟,与浙大、海宁高级技工学校共建半导体产业学院,年培养专业人才 2000 名,建成人才公寓 3000 套,解决 “引才留才” 关键问题。 (三)品牌建设扩影响 举办海宁・芯篮会、半导体装备材料精英峰会等活动,吸引院士专家、行业领袖参会;亮相 SEMICON China 等国际展会,发布 “海宁半导体” 区域品牌,2021 年外资项目占比达 30%,产业知名度显著提升。 海宁市的实践表明,通过顶层设计、要素集聚、服务创新,泛半导体产业从 “单点突破” 迈向 “集群发展”。未来,海宁将继续深耕产业链、创新链、服务链,力争成为全国领先的泛半导体产业 “芯” 城。
2022-08-15
-
【2023年浙江招商】浙江省出台 “稳外贸稳外资十条” 筑牢开放型经济根基
浙江省出台 “稳外贸稳外资十条” 筑牢开放型经济根基 一、政策出台背景与核心目标 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,2022 年浙江省发布《关于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十条措施》,聚焦商务人员出入境、物流畅通、信保支持等关键领域,旨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,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。政策突出 “精准施策、要素保障、创新驱动”,明确 2022 年实现外贸进出口增长 10% 以上,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全国前列。 二、十大措施精准破解发展瓶颈 (一)畅通商务人员往来通道 建立外贸企业白名单,出入境管理部门开设 24 小时专窗,实现商务签证 “即申即办”,2022 年累计为 3000 余家企业办理加急签证,保障 6000 人次赴境外参展、洽谈。针对外籍客商,优化来华邀请函办理流程,停留居留便利化措施覆盖投资、科研等全领域,宁波舟山港等重点外贸企业外籍技术人员入境时间压缩 40%。 (二)创新市场开拓模式 安排 5 亿元专项资金,支持企业通过 “代参展”“云展会” 等形式拓展国际市场,2022 年重点扶持境外展会 50 场,推动义乌小商品城、杭州跨境电商企业 “云上参展”,实现订单增长 25%。宁波、温州等地设立 “代参展” 服务中心,提供展品运输、远程洽谈、线上签约一站式服务,中小微企业参展成本降低 60%。 (三)强化国际物流保障 依托 “四港联动” 云平台,投放 5 万个平价海运舱位,定向补贴中小微企业,宁波舟山港出口集装箱运价较市场均价低 15%。落实国家减并港口收费政策,取消 12 项不合理收费,港口作业效率提升 20%,2022 年 1-6 月海运物流成本同比下降 10%,惠及企业超 2 万家。 (四)加大信保与融资支持 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扩大至 500 万美元以下企业,保费扶持比例提升至 80%,单家企业最高补贴 500 万元,2022 年上半年为 1.2 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 300 亿元。引导银行下调外贸企业贷款利率,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设立 100 亿元专项贷款,利率较基准下浮 20%,惠及华为终端、海康威视等重点企业。 (五)要素保障与项目落地 建立重大外资项目 “绿色通道”,总投资 1 亿美元以上项目优先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,杭州、宁波等地对符合条件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,2022 年新增外资制造业项目用地供应增长 30%。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,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开办支持,研发投入按 30% 比例奖励,三星半导体、阿斯利康等企业累计获得补助超 2 亿元。 三、政策实施成效与长远影响 (一)短期成效显著 2022 年 1-9 月,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 3.6 万亿元,同比增长 13.5%,其中 “代参展” 企业订单增长 22%;实际使用外资 120 亿美元,同比增长 8%,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外资增长 40%。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保持全球第一,海运物流成本指数下降 18%,中小微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。 (二)长效机制构建 政策建立 “周调度、月通报” 机制,省商务厅联合海关、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,实时解决企业通关、结汇等问题。未来将探索 “数字贸易信用保险”“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” 等创新举措,推动外贸外资向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目标 2025 年培育 100 家跨境电商龙头企业,建成 50 个外资研发中心。 此次 “十条措施” 是浙江省应对外部挑战的关键抓手,通过政策组合拳稳定产业链供应链,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。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浙江将进一步巩固开放型经济优势,为全国稳外贸稳外资提供 “浙江经验”。
2022-07-11
-
【2022年安吉招商】安吉县扩大有效投资:“五个一” 机制加速项目落地
安吉县扩大有效投资:“五个一” 机制加速项目落地 一、项目攻坚:专班服务破解瓶颈 2022 年,安吉县排定 150 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,计划总投资 761.6 亿元,围绕现代产业、城市能级、共同富裕三大领域,建立 “一个项目、一位领导、一个部门、一月一推进、一事一协调” 的 “五个一” 机制,确保项目早落地、早投产。 二、精准服务:直击项目建设痛点 在福斯特油墨材料生产线技改项目现场,梅溪镇经发办主任莫永杰协调解决疫情导致的设备运输、技术人员短缺问题,推动项目设备安装进度超 90%。全县组建 10 个项目攻坚小组,累计走访企业 300 余次,解决土地审批、电力供应等问题 100 余项,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至 6 个月。 三、产业布局:三大领域齐头并进 现代产业振兴: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、高端装备项目 50 个,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预计年产值达 50 亿元; 城市能级提升:实施老旧小区改造、智慧城市项目 30 个,提升公共服务配套; 共同富裕先行:布局乡村振兴项目 70 个,建设安吉竹产业示范园区,带动 10 万农户增收。 四、要素保障:构建长效推进机制 出台《安吉县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》,明确土地、资金、人才 “三优先”: 土地保障:单列工业用地指标 2000 亩,推行 “标准地 + 承诺制”,实现 “拿地即开工”; 资金支持:设立 10 亿元产业基金,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设备补贴; 考核激励:将项目推进成效纳入乡镇考核,对排名前 3 的给予用地指标奖励,末位进行约谈。
2022-06-06
-
【2022年湖州招商】湖州制造业全域技改:三年行动开启升级新篇
湖州制造业全域技改:三年行动开启升级新篇 行动目标与实施路径 湖州市近年启动制造业全域技术改造三年行动,围绕 “高端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” 方向,每年实施 1000 项技改项目,诊断 500 家企业,遴选 50 个标杆项目。目标到 2024 年,规上企业技改全覆盖,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 20%,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5%。 重点领域与典型案例 数字化改造 某纺织企业引入智能纺纱系统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生产数据,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30%,用工成本降低 40%。2022 年,全市建成数字化车间 / 智能工厂 30 个,上云企业超 5000 家。 绿色化转型 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,某钢企投资 10 亿元建设脱硫脱硝项目,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 50mg/m³ 以下,优于国家标准。全市计划三年内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200 家,腾出用能空间 50 万吨标煤。 高端化提升 高端装备产业聚焦工业机器人、智能装备,某机床企业研发五轴联动加工中心,精度达微米级,打破进口垄断,产品供不应求。 政策支持与成效显现 市财政设立 10 亿元技改专项资金,对标杆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。2022 年一季度,全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 18%,高于工业投资增速 5 个百分点,技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60%。
2022-05-26
-
【2022年嘉兴招商】嘉兴桐乡工业经济:量质齐升的 “桐乡样本”
嘉兴桐乡工业经济:量质齐升的 “桐乡样本” 增长态势与产业支撑 工业是桐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“压舱石”。2022 年 1 至 4 月,桐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 744.1 亿元,同比增长 15.9%,增速居嘉兴前列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,产能提升 40%,带动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 25%,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。 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 桐乡聚焦高端装备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,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。2022 年,全市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 200 余个,新增工业机器人 500 台,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 75%。桐昆集团通过 “5G + 智能制造” 项目,生产效率提升 20%,单位能耗降低 15%,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。 平台建设与招商成效 依托桐乡经济开发区、乌镇互联网产业园等平台,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35 个,其中 10 亿元以上项目 5 个,涵盖新能源汽车、智能传感器等领域。2022 年新开工的某锂电池项目,总投资 50 亿元,达产后年产值超 100 亿元,将助力桐乡打造 “新能源产业高地”。
2022-05-26
-
【2022年湖州招商】湖州市 “双进双产”:项目为王 激发工业新动能
湖州市 “双进双产”:项目为王 激发工业新动能 项目推进与投资成效 湖州市近年聚焦数字经济、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,扎实推进项目 “双进双产”(进项目、进资金,投产、达产)。2022 年一季度,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149 个、竣工 156 个,其中 3 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 46 个、竣工 35 个。列入省重大制造业项目计划 80 个,23 个新开工项目已开工 13 个,开工率 56.5%。 重大项目与产业集聚 新能源电池项目 总投资 200 亿元的某锂电池生产基地开工建设,规划产能 40GWh,吸引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,预计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。 高端数控机床项目 引进德国某机床企业中国总部项目,总投资 30 亿元,建设五轴机床研发生产基地,填补国内高端机床领域空白,达产后年产能 5000 台。 智能汽车项目 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竣工投产,涵盖电机、电控、电池 Pack 等环节,为周边整车厂提供配套,年销售额超 50 亿元。 服务保障与长效机制 建立 “一个项目、一名领导、一个专班” 服务机制,为项目提供用地、用能、审批等全周期保障。2022 年,全市通过 “标准地” 供应土地 2000 亩,审批时限压缩 40%,确保项目 “拿地即开工”。下一步,将聚焦 “半年红” 目标,力争二季度再开工亿元项目 200 个,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。
2022-05-26
-
【2022年湖州招商】湖州数字经济:差异化赛道抢占发展制高点
湖州数字经济:差异化赛道抢占发展制高点 战略布局与赛道选择 湖州市近年深化数字经济 “一号工程”,以 “比较优势、差异化、赛道化” 为导向,重点布局数字物流、地理信息、工业互联网等赛道。2022 年一季度,全市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 36.6 亿元,同比增长 13.1%,高于规上工业 4.2 个百分点。 产业行动与创新载体 赛道赶超行动 地理信息产业依托德清地理信息小镇,集聚企业 400 余家,形成 “空天地” 一体化产业链,2021 年产值突破 500 亿元,占全国市场份额 10%。 云上用数赋智行动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30 个,服务企业超 2000 家。某家具企业通过平台实现 “大规模定制”,订单响应速度提升 50%,库存周转率提高 30%。 数字基建提速行动 累计建成 5G 基站 8000 个,实现乡镇全覆盖;建设数据中心 5 个,总机架数达 2 万架,为数字产业提供算力支撑。 生态培育与区域协同 湖州主动融入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链,与上海、杭州共建 “数字经济飞地”,引进长三角科创项目 20 个。计划到 2025 年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 1000 亿元,成为长三角数字产业重要节点城市。
2022-05-26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